2022年12月2日 星期五

如何讓資優生自學?


太空梭Buran

美國是全世界在家教育最成熟之地,搬去美國之前,曾經對自學心生無限嚮往,到美國之後,反而沒有給予特別關注。教會裏有不少自學家庭鄰居也有不少在家自學的孩子,在教會裏認識從來沒有上過學的「成確實是看到不少自學成功的例子

然而,在這種風氣中,應該與他人同步而行,朝向相同的方向前進才對啊!

其實不然,一個人在國外帶小孩很辛苦,心中卻期望孩子早早高飛離窠尤其是在大城市裏,在高樓大廈林立的都市叢林裏,如能在原野放牛吃草?

非但欠缺地利這項重要條件,全職媽媽心中只有一個願望,想喘一口氣,想休息,想獨處,時間不想全被孩子佔據於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,心中總盼望著,孩子到了學齡階段,只要能進入學校體系,無論是面臨什麼樣的教育體制,就算是台灣那種被罵臭頭的考試背書,也不算太差,我不會不捨,不會感到內疚,媽媽也需要休息。

抵達澳洲之後,歷經很長一段的嘗試與摸索,還是一如往昔,勤於上圖書館,勤於扛著重量級的圖書回家讓孩子閲讀,孩子優遊自在地在書海中游泳了好一陣子,我也像一些自學媽媽記錄下孩子的學習日誌,抱著自學大夢,仿佛前程似錦

後來我還是放棄了,不是只有從「累」一個字來考量,而是孩子的成長還需要其他東西,譬如和同儕一同搗蛋作惡,社交能力對人生來説,也是相當重要

孩子終於上學了,媽媽終於可以喘一口氣了,但事與願違,光是每天送孩子上下學,不要說是風雨無阻,每天往返至少要跑四趟路,澳洲學校又經常辦活動,這時不只四趟路,而是五六趟,連媽媽也要一起上學,說實在的,這比在家帶小孩還要辛苦,心中不由得又嚮往起在家自學的自由自在了。

整個過程分析起來相當曲折離奇,其實最終沒讓孩子自學,原因只有一個:孩子的成長還需要其他東西,孩子不只是需要母親,還需要社會,需要同齡的同伴,一起遊戲、一起成長、一起歡笑、一起哭泣。

母親是照顧得比較周全沒錯,但是孩子成長不只需要「周全」兩字而已,孩子的人生也需要經歷挫折與磨合,也需要摔倒再爬起來。於是,就算送孩子上學再辛苦,風風雨雨很不舒,頂著雪梨攝氏四十度的大太陽,我還是堅持下來了,沒讓孩子回家自學,繼續上學。

孩子八歲時來到黑森林,一切變得很解決,因為德國是禁止自學的國家,沒得選,自學這件事情就算解決了。

事情的發展就是那麼奇怪,我反而覺得,在德國上學才是自學的開始。

此話怎

每日清晨把孩子送出門,屁股還沒坐熱,就要起身煮午飯了,因為孩子就要回家了,說是去上學,可是出門才沒多久啊。德國人不重視學校生活,除了畢業與聖誕,從不舉辦額外的活動,學童生活重心在家庭,不在學校因此與其說是去上學,不如說出去溜達溜達,比較貼切。

吃完午飯,下午還有這麼多時間,那麽孩子做什麼?

我並不像有些父母熱衷於訓練孩子練琴練球畫畫游泳騎馬外語,一般德國小孩學的,諼諼統統沒學。我只讓他夏天學游泳,校内學小提琴,連學校的弦樂團都沒有加入,雖然老師鼓勵他加入,但他不想花這麽時間在學習樂器上,因而放棄。

那麽,下午大把的時間,孩子在家做什麼呢?如何安排下午的時間,可是一很大的學問呢!

諼諼有自己的興趣,看書與研究數學!

孩子還小的時候,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閱讀,孩子患有書寫障礙,陪他寫了三年的ABC。也曾花了不少時間,訓練孩子學法文,中學之後,學校有法語課,一開始他並不知道如何學習法語,畢竟英語算是他的母語,因此與其他小孩不同,小學時代未曾接觸過外語。但因從小接觸法語,只要媽媽稍微點撥一下,孩子馬上就懂得如何自學外語了。除了法語之外,孩子還利用Dualingo在網上自學拉丁文與俄文。

剛來到黑森林的確羨慕親友的孩子,人人學樂器,鋼琴、小提琴、大提琴、長笛、手風琴、法國號、喇叭、吉他,全都有人學,運動像是游泳、足球、體操、馬術、射箭、攀岩、柔道,也全都有人學。這裏每個小孩彷彿是十八般武藝,樣樣精通。

黑森林深處,荒蕪的野地卻是臥虎藏龍之處

孩子學才藝最好要有接送的麻煩事,跟著他人一起學就行了,那只有學校的小提琴課了。

以前孩子曾要學騎馬,我們這裡還有養馬呢!萬事俱備,只欠東風,那個東風媽媽的動力,樂器、騎馬、外語……神往歸神往,在現實中,一想到學才藝是天長地久的事情,既然沒有決心,何必開始,想到這裡,就失去實踐的動力。

孩子英文早就好的不得了,數學也學得風風火火的,至少在畢業考(Abitur)之前,都不用我操心,法文也有點基礎了,就算學障兒寫字能力比別人差,現在也差不到哪裡。

拉提琴只不過是讓手指更加靈敏,孩子喜歡就成了,老實說,沒必要學更多的才藝

不想再為自己添麻煩,更不想為孩子添麻煩。

那麼每天放學後孩子在家做什麼?

我沒要他做什麼特別的事情,他所做的事情,就只有自學而已

所謂自學,就是在家自己學,所有的畫畫、樂器、運動、外語等才藝課統統全免,媽媽要做的只一件事,定期帶孩子上圖書館借一大叠書回家,就行了。有了書,孩子才能自己研究、自己讀、自己學孩子愛看什麼書就看什麼書,高興做什麼就做什麼,所謂自學就是自由自在學呀!

說起看書這件事情,孩子很專業,每天一定要看很多很多,以往熱衷看科普百科,科普百科的出版商動作太慢了,不但英文能看的早就看完了,德文的也是如此,每當踏入圖書館,目光所及之處,了無新意。現在轉攻成人科普,研讀像是史蒂芬·霍金或是加來道雄(Michio Kaku)等人的著作。

去年開始,孩子的興趣與資賦被老師發掘,老師送了不少高年級的教科書給孩子於是孩子開始熱衷研讀物理、數學、化學、生物、電腦等學校用書,自己讀、自己學,這不是名符其實的自學嗎?

數學也用看的嗎?

媽媽言過其實了吧!數學當然不能只有用看的,要實際運算才行。自從小四之後,便不再要求寫數學練習本,孩子真的會自動自發演算數學,最近熱衷研究微積分

每天下午孩子有大把的時間,不好好利用,多浪費啊!

他都拿來研究數學了。

然而,孩子好學的程度令人難以想像,要他出去跟別的小孩一起玩,居然連玩都嫌不好玩,在學校已經玩過了,放學回家後不需要再玩了,說是玩讓他沒時間自學。問他為什麼書老看不厭?爲何演算數學比玩更有趣?

我想,大概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,旁人是看不出來有什麼樂趣的。

我們住的黑森林,有點像是部落社會,親友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,所有的小孩一起上學、一起放學、一起寫功課、一起學才藝、一起遊戲、一起查經做禮拜長大後也是一起建立家庭、一起蓋豪宅他們的生活方式比較像東方人,強調群體互動協,與城市中,那種擦身而過的個體性,完全不同。

諼諼的想法和習慣與這裡的孩子完全不同,他的程度早已經遠遠超過同儕,無法與他人一起學習,所以更要自學。

雖然「與衆不同」,但是他不怕被人排擠,想玩的時候還是可以找人玩,不想玩的時候,也可以躲在房看書,完全可以自己決定、自己選擇、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

孩子自學,真的就只有自己看書、自己學、自己發現,完全沒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行程、活動、課程、才藝?正是如此!孩子愛看什麼書,就看什麼書,想學什麽,就學什麽,方式簡單,容易實行,以極簡原則來為孩子爭取更多的時間與精力,不要把時間與精力浪費在不必要的往返接送

在假日中盡量安排旅行、參觀博物館等活動,來彌補日常的平淡。

那上學呢?

孩子非常喜歡上學,說是去學校和好朋友相聚呢!上學既然形同玩耍,放學後才是讀書學習,這個孩子似乎有點本末倒置?我想,這是自主學習者與一般孩子的不同之處。

這幾天諼諼問了一個問題︰「媽媽!我如何學會自學?」

大哉問,一切要從他很小很小的時候説起,那時一個不滿一歲的小屁孩,卻對書籍充滿著無限的熱情,我立即發現了孩子這個特質,恰巧我們住在一所中學旁,學校裏有個圖書室,於是經常推著娃娃車去那裏借書。

而且是借出大量的書。

我把書中每個圖案指給孩子看,每篇故事說給孩子聽,從中很容易發現到孩子的喜好,再根據孩子的興趣,借閲大量的相關圖書,就這樣從農機車到中古騎士、城堡、恐龍、星球、宇宙、礦物石、物理學……直到數學。

諼諼的自學能力便是從農夫耕耘開始,在他一歲大時,從牧牛養羊到耕耘收割,一切與農業相關的知識,對他而言無不充滿神奇的魅力。

如今,在他十二歲的大腦中,小豬小羊全變成抽象的微積分……

何謂自學?

就是善加利用身邊的資源,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與能力,讓孩子更深入更廣泛地鑽研自己想知道的知識,透過這種自發性的學習而獲得某種能力,這種自主性學習模式,就稱爲自學。

 陪伴孩子只是一個過程、一個階段,孩子會成長、會獨立,父母終要淡出孩子的人生,他終究要獨自自主。在陪伴之中,我們可以盡情沉浸於親子關係中,享受孩子成長的喜悅。但我們別忘了,孩子終有一天會長大成人,離巢飛去。這時,父母則要放手讓孩子飛去。

自學是離巢的前奏,是離巢的序幕,是為長大獨立做準備。

孩子小時候,我們要給孩子穩固的「根」,讓孩子的文化往下紮,孩子長大後,我們要給孩子一對翅膀,讓孩子自由向天空。黑森林的社會,是個「根性」很強的社會,至今保持著獨特的文化與生活方式,很欠缺這對發揮孩子潛能的翅膀。

何謂自學?便是父母保養這對翅膀的維護工作,讓翅膀能夠安然成長茁壯,讓孩子在將來展翅時,能飛得更高更遠更穩健。